机械、电子、冶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其重要原辅料无机氟化物成为化工领域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在储量丰富的萤石资源支撑下,我国大宗无机氟化物产品的生产和需求都在全球占得重要一席。然而,我国高纯度三氟化氮、六氟磷酸锂等精细化学品极少,高附加值、高功能无机氟化物几乎还是空白。浙江省氟硅化学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一位专家指出,若想在高端产品领域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无机氟化物产业升级,尚需大力提升技术研发水平。
萤石资源优势
托起产业发展后盾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具备萤石资源优势,我国在冶金用氟化盐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目前产量占全球消费量的30%以上,将来可能占到70%~80%。
在氟化盐领域,氟化铝、冰晶石等产品占国内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其他产品的产量较少。据了解,1985年之前,我国氟化盐生产一直沿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引进的前苏联生产工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氟化盐企业开始引进其他国家先进的生产工艺。与此同时,一些新兴企业已开始运用新工艺生产氟化盐。此外,许多厂家开始对传统工艺进行完善和改造,一些精细氟化盐也相继开发并生产。在此期间,我国氟化盐的应用领域得到很大扩展,在铝深加工、铝精炼、建材、模具磨料、纺织、有机合成、微电子等行业广泛使用。
李世江同时指出:“在电子级氟化物领域,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很大,主要品种均依靠进口。高技术含量的晶体氟化物是前景广阔的氟化工新兴产业,国内在该领域的专门研究机构不多,需要加大开发力度。”值得肯定的是,在手机电池用六氟磷酸锂方面,天津化工研究院、多氟多化工公司等均取得了一定进展,分别建设了两三百吨级的生产线;在电子级氢氟酸等方面,多氟多也在开展研究工作,有望短期内取得突破。
锁定前沿需求
联合攻关共性关键技术
浙江省氟硅化学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专家认为,眼下,国内无机氟化物的应用研究滞后,市场开发缺乏力度,关联行业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更谈不上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开发。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一部分无机氟化物品种的科技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总体来说产品结构很不合理。其中,氢氟酸、氟化铝、冰晶石等少数产品占绝大部分,氟硅酸盐、氟化氢铵、氟化钠、氟化钾占少数,高纯度的三氟化氮、六氟磷酸锂等精细化学品极少,高附加值的迁移金属氟化物、电子级和光学级无机氟化物、高功能氟化物玻璃等产品几乎还是空白。
这位专家认为,应高度重视和支持氟化工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大氟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力度,加强国内外同行之间、上下游之间、相关产业间的交流,通过联合攻关与科研协作推进技术进步。譬如,萤石勘探和中低品位萤石矿浮选利用技术、定向氟化技术、高效催化技术、元素氟化和表面氟化技术、手性含氟化合物的合成与分离技术、工程控制与装备技术进步、综合利用与“三废”治理技术等应作为攻关的方向。
李世江也认为,随着电解铝生产技术的进步,无水氟化铝等高性能氟化盐的需求空间将更为广阔;萤石资源的相对紧张,将使氟硅酸钠和氟硅酸生产氟化盐产品等磷肥副产氟资源的开发更受关注;机械、装备和控制水平的提高,将使氟硅酸钠生产冰晶石联产优质白炭黑和无水氟化铝等技术更为普及。此外,氟化锂、氟化镁、氟化钡等产品的需求也会进一步扩大。
先进功能材料成争夺焦点
国内须重点扶持
当前,氟化石墨等正以其优异性能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在无机氟化物领域掀起了新一轮研发热潮。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黄澄华介绍:“氟化石墨有‘摩擦王’之称,在军事、航空、航天、冶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这种新型功能性氟材料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向我国出口需经严格的控制程序,既增加了应用厂家的成本,又限制了国内自主产品的发展。”
氟化沥青的许多性质与氟化石墨类似,但比氟化石墨有更低的表面能,可用于船用防污涂料、防水材料、电子元件探测剂、高真空油、电子绝缘油和非可燃润滑材料等。日本近十年才出现氟化沥青的相关研究报道,但至今还未见产品问世。由于其应用涉及高技术敏感领域,加上价格昂贵,潜在市场大,日本和美国一直视为技术机密不与我国进行交流。
目前,国内也有几家企业在从事氟化石墨和氟化沥青的研究,并在批量生产方面取得突破,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黄澄华建议:“行业协会应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并对技术鉴定、制订标准、申报专利等工作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成熟的产品,以促进我国无机氟化物产业的发展。” |